为培养青少年空间想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其对前沿科技的探索热情,7月10日,“蒲公英”支教实践团走进胡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了“数智艺境—3D匠心探索工坊”主题科普创新实践课程。课程通过构建“认知启蒙-实践转化-创意升华”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运用便携式3D打印笔这一数智化教具,为社区青少年开启了一场融合科技与艺术的创新之旅。
在理论认知科普阶段,实践团成员以“什么是3D打印?”为切入点,通过动画短片与实物模型展示,系统讲解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场景。志愿者结合工业4.0应用案例解析增材制造技术的前沿发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熔融沉积成型(FDM)技术的运作逻辑,将材料加热、挤出、冷却固化的过程类比为“挤奶油画立体蛋糕”,帮助孩子们理解抽象的工程概念。
在情境体验互动阶段,志愿者展示了利用3D设备制作出来的齿轮啮合机构、篮球等简易模型,并在现场带领孩子一起使用一台便携式3D打印设备,向孩子们展示直观如何利用熔融沉积成型(FDM)技术打印模型。孩子们踊跃参与并提出多种3D打印模型构想和使用方案。
在项目制创作阶段,志愿者采用“分阶教学法”:先示范基础操作技巧,如线材安装、温度调节与笔触控制,再指导孩子们完成从设计草图到实物成型的全过程。志愿者在安全监护下开展一对一指导,引导孩子们将生活观察融入创作。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会运动的自行车”、“飞舞的蝴蝶”、“爱笑的大熊猫”等创意作品。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3D打印笔进行科普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能够亲手将设计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实物有效增进了孩子们对机械结构基础原理和工程设计基本过程的理解与兴趣。
此次科普实践创新性构建“创意即生产”的“做中学”教育场景。通过构建“思维具象化——问题显性化——解决系统化”的创新培育闭环。活动现场涌现出30余件充满童趣与工程智慧的作品,孩子们在三维建模与实体构建中切身感受“制造”到“智造”的科技跃迁。实践团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模式,为培育未来智能制造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社区教育样板。
(撰稿:惠忠静、薛红波;摄影:靳佳乐;审核:王丽梅)